第二百八十三节 君臣相宜-《铁血铸新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杨廷枢和张溥二人喃喃自语,相顾动容。

    这需要何等的境界,何等的情怀,方能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?

    他们和秦浩明相比,委实不如太多矣!

    整天纠结于绳头小利,却置国家大义于不顾。从古至今,怕也只有大明朝廷如此宽容?

    “破虏今日之言,乾度得回去好好整理。如今思绪已乱,暂且告辞!

    另外,破虏能否准备一下,明日却是想请您到国子监和士子们讲讲道理,如何?”

    张溥临走前,向秦浩明发出真诚的邀请。

    今天秦浩明给他的冲击,可谓石破天惊,特别是最后一句,苟若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?

    更是让他感到惭愧和惶恐。

    想想自己所作所为,不屑于从小官做起熬资历,奢求一步登天,异想天开通过周廷儒达到掌控朝局的目的,此举岂不跟奸邪小人无异?

    跟秦浩明脚踏实地相比,更是自己凸显卑微丑陋。

    好在他是做大事的人,认识到错误,能够立马纠正并且进行反省。

    当然,也跟他自己不是朝廷高官,毕竟陷得不深,没有太多的利益瓜葛有关。

    秦浩明答应了张溥的邀请,能够说服他们,他心里相当有成就感。

    于他而言,这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
    这说明,并非所有的士子都不爱国?同时也代表着并非所有的士子都是利益阶层中的一员?

    而这,需要他在大明四处宣扬,那哪里还有比国子监更好的场所?

    秦浩明上午跟张溥和杨廷枢的谈话,下午就一字不落的呈现在崇祯的案头。

    在其他地方,崇祯皇帝或许力有不逮。可在京城,尤其是驿站,官员的一举一动根本没有任何隐秘而言。

    苟若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?

    御书房内,崇祯亲笔书写词句,把它高悬门庭处,仰头默默地注。

    良久,他方才依依不舍的把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王承恩,幽幽的问道:“大伴,朕是不是对秦爱卿太过苛责?

    若是让他知晓朕在故意打压他,会不会和朕离心离德?”

    王承恩恭谨的行过一礼,方才嘿嘿笑道:“今上无需忧虑!

    监督大臣言行举止是否有不臣,原本就是天家的权利。再说秦督骤登高官,心性如何今上还不知晓,此乃应有之意。

    待到君臣相宜,或许就无需烦恼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