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节 崇祯心思-《铁血铸新明》
第(3/3)页
况且二者都是朝廷重臣,向来为崇祯皇帝所倚重。
“难啊!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。虽说都是为了大明社稷好,可就怕一步错,步步错,悔之晚矣!”
在从小的伴读仆人旁,崇祯卸去帝王面孔,仿佛普通百姓大发感慨。
王承恩有点同情的望着眼前这位勤奋节俭的皇帝,大明历史上哪里有半夜还没有就寝,穿着破旧的龙袍夙夜未眠忧心国事。
可就是这样,大明朝局却没有半点起色,反而越来越败坏,现如今更沦落到不可收拾的局面。
堂堂泱泱大国竟然被蛮夷寇边侵犯,无力驱逐鞑虏。
“不过老奴觉得,不管使用那种手段,鞑虏都因该退出京畿才好。”
王承恩看了崇祯皇帝一眼,小心翼翼的说道。
崇祯转过身来,盯着王承恩若有所思,紧蹙的眉间稍微舒缓,“没错,王伴当言之有理。
京畿长久被围,有损大明国威,不利百姓修养。卢爱卿竟然有此决心和魄力,打一仗也是好的。”
王承恩躬身,“陛下宅心仁厚,爱民如子,老奴感佩!”
“着旨,命户部立即把粮草押至赵县,兵部定出有功将士的升赏章程,杨爱卿和高监军相机行事,配合卢爱卿。”
崇祯微微沉吟,开口吩咐王承恩拟旨。
“是,老奴立即下旨。”王承恩躬身行礼,退到外间案几,摸磨拟旨。
崇祯望着跳跃的火烛,憧憬着卢象升和杨嗣昌、高起潜相互配合,把鞑虏赶出关外,以震国威。
至于说杨嗣昌弹劾卢象升不臣,崇祯压根就不相信。
当然,卢象升弹劾杨嗣昌之事也不了了之。
冬日宁静的夜晚,让赵县鞑虏营房周围显得如此静谧。
白日里,卢象升便亲自莅临高地,目睹鞑虏安营扎寨的整个过程。
敌酋阿巴泰老于行伍,把一个营房布置得水泄不通。
可是这一切却令卢象升更加佩服秦秀才,因为都在他的算计中。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