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九节 闻之心酸-《铁血铸新明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

    从内心来说,为阵亡将士建造忠烈祠,这些文官非常抵触甚至是抗拒。

    因为这将彻底打破大明两百多年来重文轻武的格局,标志着武人从此崛起。

    想想看,首辅、太子、皇上亲率文武百官祭拜,有明一日,香火不绝,这对于粗鄙武夫而言是何等殊荣?

    可偏偏他们却反对不得,更不用说带头建言。

    为何?

    因为民心不可违,民意不可逆。

    在场的都是老狐狸,察言观色只是小道矣,再说,他们也从来用不着看崇祯脸色行事。

    可民心民意他们不得不看,这是他们为官的根本。

    已经被秦浩明鼓动的民心和民意,宛如熊熊烈火,谁敢飞蛾扑火?

    他们若是敢反对,那就是大街上的老鼠,人人喊打。名声臭了,这官自然也当不成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在大明当官,名声这东西很重要。这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可却真真切切存在。

    为什么御史言官不怕崇祯皇帝的廷杖,哭着喊着也要屁股来那么几下,就是为了求名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看看水太凉头皮痒就知道,他和崇祯皇帝关系一点都不好,凭什么能几次起复,还不是名声这东西在作祟。

    天下文人是一家,而文人又操控着舆论,影响着天下万民心态。

    否则,钱谦益和这些朝廷大佬,又做了哪些利国利民的好事,凭什么有偌大名声?

    可惜,随着秦浩明拉拢复社士子,组建复报,再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,终究慢慢的掌握舆论喉舌。

    瞧着诸大臣灰头土脸,无言以对,崇祯心里暗自酸爽。

    过往,这些大臣都是裹挟民意逼迫于他,令他恼火震怒,却又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毕竟,大明王朝最讲究的就是民心民意,或者也可以说是脸面。

    多少次,他不得已对东林党人妥协让步,还不是因为这个。

    现在秦爱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堵住满朝大臣之口,怎能不令他开心。

    “既然诸位爱卿无异议,那就由太子府主导,礼部负责设计,工部负责施工,务必于今年内竣工,万不可寒了将士们的心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