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八十二节 难道去给别人赚-《铁血铸新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现在大明的布匹,九成是南布,特别是松江布行销天下,苏州一带的织布厂,工人数量多的有好几千人。

    江南各地到处都是织布的作坊或是工场,最少有数十万人和织布业有关,松江布,最便宜的二钱到五钱到一两银子一匹。

    不过运到咱们这里,最少也得五钱,一两,一两五钱了,要加相当的运费上去,贵些的布,有二两到五六两的也有十几两一匹的。

    至于丝、绢一类,江浙自然不用说,我们福建省也有,只是不如他们多罢了。江南布业的情形,大抵就是如此状况。

    伯玉应该清楚吧?”

    “这怎么能不知道?”卢欣荣是泰州人,属于江苏地区,“我们那里,妇人每天当户而织,男子则忙于田亩之事,闲时泡茶馆喝茶。

    妇人一个月所织出来的布,或是自家的丝出卖了,也就足够一个月的用度开销了。”

    “男子就潇洒的多了。”李守业爱卖弄学问,笑道:“下官看过一些江南那边的笔记,男子从清早起来就泡茶馆,喝茶吃零食看戏听评书。

    妇人一天好歹能赚几钱银子,不仅饭食足够,还能沽酒买肉,所谓江南繁盛,富甲天下,可不是说说的。”

    “就是良田不多。”卢欣荣皱眉点评道:“现在江南的好田上田几乎都用来种棉植桑,粮田反而少了很多。

    近年来,粮田越减少,江南人都是从两湖买米吃,民间也不爱存粮,一旦遇到粮荒,那就是非同小可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这等事也少。”李守业自己也是南直隶人,就算是卢欣荣批评自己,他也不大乐意,当下道:

    “江南水网密布,物产丰富,不说别的,光是鱼虾野菜,也很够地方上顶几个月粮荒的。

    所谓春荒,咱们那里只是很短时间,况且各府都有自己的特产,只要愿意做事,就绝不会有饿死的人。”

    秦浩明点点头,这是实情,他有实地了解过。

    苏州府、常州府、松江府、浙东的湖州府、杭州府等,还有规模不在京师之下的南京,这江南十府经济十分达,仿佛后世的经济特区。

    不仅城市规模大,人口稠密,还拥有独特的地方经济区域。

    比如湖州特产湖丝,湖笔,他处不及;杭州的纸和印涮业独步江南,南京文教倡盛,经济集江南大成。

    特别是海贸发达,常州、松江各府产布,行销全国,获取极大的利润。

    尤其是苏州一府,人口近百万,是京师南京外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。

    因为经济达,地方繁盛,北方的战乱和凋敝几乎对江南毫无影响,越是接近大明亡国的时期,江南地方越显得倡盛,形成畸形的繁荣。

    不过秦浩明虽然有过了解,但毕竟总不如李守业、卢欣荣这类真正江南出身的士子来得这般通畅透彻。

    “江西的瓷器,浙江的丝,茶叶,我南直隶的布匹,这几样也是出海贸易的大宗物件。”

    李守业一脸傲然的道:“所以江南人不止是赚大明的钱,更多的是赚海外各国的银子。若是秦督有意在福建与江南争雄,其实对江南影响是有,不过并不算致命。”

    秦浩明诡异一笑,不理会他的狂言,转头朝洪迪新问道:“福建种植棉花和产布的区域,成规模的,是不是只有长乐县一处?”

    “是的秦督。”洪迪新点头道:“福建、广州虽然也属于江南地区,但只有长乐县出棉最多,生丝也有部分。

    但若和其他几个省份相比,却是远远不如,甚至十成不及当地一府一二。”

    洪迪新因为家庭的缘故,对这些事很是清楚,当下又道:

    “其实产棉地除了卖棉花外,更多的还是纺织成布,长乐县的纺织场子也多,只是规模远不及苏州和松江两府之大。”

    “对的。”卢欣荣点头道:“苏州最大的纺织场子,一场有五六千人之多,规模远非闽粤两省可比。

    所以,闽粤两省的海商,大都是从那里进货。”

    秦浩明轻轻点头,笑了一笑,又转头对洪迪新说道:

    “青山,本督知道你的家庭情况,叫家人把纺织厂关闭吧,小打小闹,成不了气候不说,恐怕还要被无辜伤害。

    刚好这里需要人手管理,让他们过来帮忙,挣得不比自己干的少,还没风险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