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一十七节 科学研究院-《铁血铸新明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不可否认,冶造局目前的境况真的很凄惨,简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!

    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冶造局内的工匠们,那可都是实打实一步一步磨练自身工艺才成为正式工的匠工。

    就连张琳、李欣、龚瑞鸿那等郎官,都是从帮工、学徒熬过来的,相信对于打铁、打造器物什么的,可谓是烂熟于心。

    就是太不自信了点,唯唯诺诺,让秦浩明看了有些悲哀。要知道,这可是相当于工程师的人才。

    不过这也难怪,历来朝廷体制中,工部向来在朝廷六部中垫底,想来工部的人习惯了过分谦卑,也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    就像吏部的官员走路时趾高气扬一样,谁叫他们是六部之首呢?

    至于工部,说得难听点,纯粹就是披着官服的工匠,相信朝廷其余五个部府的官员,绝大多数抱持着这个偏见。

    而冶造局作为工部辖下的司署,其地位就更不必多说,简直就是被其余朝廷部府呼来喝去的存在,这让秦浩明着实不能接受。

    明明是负责技术研发与改良的司署,可冶造局的地位,却与兵部的兵铸局有如天壤之别。

    必须要革新,这个想法,在秦浩明心中愈加明晰。

    大明要想发展,除了武器外,就是科学技术发展。

    冶造局相当于什么,那就是后世的科学研究院,而且是有动手能力的实践者。

    工部辖下水部,要求改进水车,找冶造局;兵部辖下的兵铸局,觉得现今打造出来的武器落后了,找冶造局;户部需要新的铸造铜钱的大型模具,找冶造局。

    至于地位、回报,呵呵,几乎没有。

    朝廷六部二十四司,地位有高有低、有贵有贱,可他怎么也想到,其中的差距竟然明显到这种程度。

    回想起其他官员身上所穿的崭新官服,再看看方才张琳、李欣、龚瑞鸿等人身上打了许多补丁的官服,秦浩明连骂的力气都没了。

    不行,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地位,迸发出他们劳动热情和创造智慧,这样,才是发展的正确道路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