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零九节 杀是为了不杀-《铁血铸新明》
第(2/3)页
“北方沙尘日积月甚,旱灾逐年增多,农业收成锐降。天气决定收成,收成好坏决定国柞长短。
可以肯定,今后大明的粮食依靠自身将无法解决。故而,需要加快登州水军整合。
然后沿着古里、马六甲、缅甸、爪哇、锡兰……等地,先期带着丝绸、茶叶、陶瓷甚至是白银,用来换取他们的粮食。”
秦浩明捡来一根树枝,画出大概的海岸线,一个一个讲解。
在卢欣荣钦佩的目光中,秦浩明恶狠狠的把手里的树枝折断,杀气腾腾的说道:
“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,但在本督看来,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。
摸清水文、航道、岛屿、港口,最多两三年,你们就只能带着枪炮过去,却要满载粮食而归。
但这不是最后的目的,有些事情你们必须做在前头。
每到一地,先建立补给点,具体的你按实际情况来布局,本督需要……”
能说的,不能说的,秦浩明没有丝毫顾忌,按照心中的思路,一一交代他们。
其中,既有短期的任务,又有长期规划。
当然,现在只能是把理念性的东西灌输给他们,至于实际情况,却是要依据后期发展而定。
卢欣荣的心情有些沉重和震惊,随着秦浩明的讲解,固然对于今后的任务和目标相当明确。
可是,他仿佛看见烽火四起,鲜血和杀戮伴随着登州水军的抵达而赤地千里。
毕竟是长久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大明文人,卢欣荣呐呐地小声问道:“是否失之仁义与道德?”
秦浩明幽幽的叹了口气,迎着卢欣荣不解的目光,缓缓解释,“战争,本质就是双方争夺资源。
从原始的争夺配偶、争夺食物、争夺水源、争夺地盘,发展到争夺人口资源、矿产资源、乃至政治资源等等。
伯玉是知晓的,大明天灾不断,粮食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大明百姓活下去,那如何应对?
难道眼睁睁看着成千上万大明百姓死去?甚至是亡于建奴之手,死个千万十千万?
这就是仁义和道德吗?”
下一刻,秦浩明的目光显得深邃而悠远,“本督只是一个凡夫俗子,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。
仁义与道德我一般和家人、亲戚、朋友、族人讲。
若是稍有能力,则扩大乡村、县城、省府甚至整个大明也无不可?
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