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一节 阴招-《铁血铸新明》
第(2/3)页
秦浩明所说的这三点,自然是正确的治国之道,也是他从政十二年来一直想努力,却没有成功的事情。
当然,自己没有秦爱卿梳理得这么清楚,没有行动步骤,没有时间顺序,没有谋略方法,只是下意识的往这边靠而已。
“秦爱卿实乃王佐之才,正是治国安邦、辅佐君王的经天纬地大才,乃首辅的最佳人选。
要不秦爱卿参加大比如何?”
崇祯转了一圈,站在秦浩明跟前,满口称赞,接着提出自己的建议。
相比于只会唯唯诺诺的薛国观,或者只是混吃等死的刘宇亮,包括深得他意的温体仁,皆不及秦浩明的果断、锐气以及全局观。
只是首辅作为文官之首,区区一个秀才自然无法服众。故而,崇祯方有此言。
“感谢皇上厚爱,微臣夸夸其谈尚可,实际朝堂政务无丝毫经验,当不得皇上期许。
况且,微臣行事激烈,性格鲁莽,用之于征战或可。用之于朝堂,则有失朝廷厚重。至于说案牍之劳,实非微臣所长。”
事情当然没有自己说得这般不堪,但他刻意在崇祯面前树立一个武将的本色,却是为了将来在福建和广东行事背书。
武将嘛,行事难免有些不合朝廷规矩,恳请理解。
再说,时不我待,发展军力都来不及,自己岂能留在朝堂上跟衮衮诸公勾心斗角?
“秦爱卿无需刻意如此,苟若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?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!
能写出这等精辟句子之人,又岂是只懂打打杀杀的武将?
虽然不知爱卿真实想法如何,或许有些想法也不方便当着朕的面说,但一心为大明,朕还是知晓的。
放手去做,单是两省也难以影响朝局,朕甚是期待!
至于你说的这三件事情,一时间是难以根除,只有徐徐图之!”
这一刻,崇祯仿佛一个兄长,而不是帝王,亲自许诺让他便宜行事。
上位十二年来,秦浩明的军功就不说了,那是一个臣子的本分,可有谁帮他一次性让内库进银千万两?
没有,除了秦浩明。
其他的都是逼粮逼饷,更谈何进银,贪污怕是都来不急?
“皇上,微臣建议其它勋戚贵族您就不必尝试,平白有损颜面,得不偿失!
不如先问问国丈周奎,能否借您五万两纹银用于朝廷救急?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