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节 朕不相信-《铁血铸新明》
第(1/3)页
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
“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啊!”
听完秦浩明的话,作为帝王之尊,崇祯长叹一声,疲惫的靠在椅后,无尽心酸。
朝中种种弊端,他不说洞若观火,但基本的大抵知悉。
就说这首辅之争,哪一次不是闹得轰轰烈烈,最后以妥协平衡收场。
作为他来讲,能力倒是求次,重要的是要能贯彻他的旨意,可偏偏总是不能如愿。
“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!如今国家内外交患,皇上要用的是和您上下一心之人,而不是一味的妥协,和文官纠缠不清。
更何况,朝廷上的大臣早已经不算大明臣子,和皇上早已离心离德。”
阳光照耀着崇祯鬓角间丝丝白发,晃得秦浩明的心里更加难受。
说实话,讲这两句话的时候,秦浩明的心里也相当矛盾。
他明知崇祯未必听他的话,可能也没能力和魄力处理朝堂大臣关系。但想到崇祯的所作所为,又忍不住想指点一二。
即位的崇祯,才仅仅是一位十七岁的少年。在执政的十七年风雨中,为了延续大明的国祚,始终兢兢业业。
节俭自不必说,没有花费一分民脂民膏。
主要还是勤政,白天上朝,晚上加班,每天要工作七八个时辰以上,那可是后世十四至十六小时啊!
但他很坚定,即使到了后期,知道自己的结局,却依然尽心尽力、任劳任怨,直到最后,也没有放弃。
十七年间,曾六次下罪己诏。
终于,在黑夜的笼罩下,崇祯于神武门出,向煤山走去,离开了让他难以割舍的紫禁城。
那时的煤山,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葱郁与秀丽,成为他最后的归宿。陪他走到最后的,只有一直忠心耿耿的司礼太监王承恩。
他的离去,无声无息。
仅留下那棵“罪槐”,几百年来默默地诉说着他的刚毅,他的无畏,他的不妥协。
而朝中大臣知道李自成的闯王大军即将兵临城下,他们也做好了改朝换代的准备。
反正咱有治理才能,熟悉政治,谁当皇帝没关系,还得用我吧?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