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二十六节 心思难测-《铁血铸新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胳膊拧不过大腿,最终,宋巡抚无奈答应。

    大明不缺造兰州大水车的工匠,只两天功夫,宋巡抚便招募到百余人。

    分配好军属,按每家每户出一人的原则,这帮工匠便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,设计图纸,准备材料。

    制做水车转轴的木料,需要一种粗长耐磨的硬木,好在宣府镇不缺,便由总督府提供。

    同时交代工匠不许藏私,若是军属中有人愿意学习制造兰州大水车,必须认真教授。

    否则,军法从事。

    北地边关,讲的就是军法,特别是秦浩明威名,现在已经如日中天,鲜有人胆敢公然违抗。

    同时,为了应对将来的灾荒,他四处搜罗二万余斤红薯种子,强制卫所将士栽种。

    红薯作为一种高产作物,于万历二十一年长乐海商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,在很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种植,并且耐干旱。

    经大明官府推广,如今这种作物在大明遍地都是。

    不过非常可惜的是,由于土地兼并严重,红薯作为一种杂粮大户人家不屑种,贫民百姓又没有田地种,致使这样可以度过饥荒的高产作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    秦浩明知道崇祯年间北方人口锐减,主要是恰逢小冰河天气高峰期,所以灾情要比历朝历代严重得多。

    与往年相比,崇祯年间北方旱情延续时间长,覆盖范围大,与旱灾同时发生的还有波及北方及长江流域的大蝗灾。

    纵观整个崇祯年间,粮食短缺一直是最大的问题,所以粮食对秦浩明来讲,相当重视。

    夜色如水,倾泻在总督府的每一个角落,窥视着这里的一切。

    “找死,这些奸商。”

    突然,总督府中传来一声咆哮,打破了夜晚的宁静。

    亲卫首领浩子悄悄的探探头,有点奇怪究竟什么事情能惹得秦督大动干戈?

    跟随他有些时日了,从来都是笑眯眯的模样,很少雷霆大怒。

    可惜紧闭的朱红色大门阻断了他的视线,让他的好奇心无法满足。

    书房内,幕僚洪迪新默默地捡起被秦浩明仍在地上的银票,一声不发。

    在他看来,秦督生气委实有点莫名其妙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