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一十五节 杨府密谋-《铁血铸新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,承天之幸,偶得寸功。便不知天高地厚,染指朝堂大事。

    断然不能纵容此子此举,杨本兵不必客气,让天子驳回即可!”

    高起潜闻言怒不可赦,苍白的脸色有一抹潮红,要不是此子,如何有他们今日被动局面?

    待到咱家监军宣大,看如何收拾你?

    “陈督有有何看法?”

    对于高起潜言论,杨嗣昌表面不置可否,然则心里实在腻味。

    狗屁的本事没有,看不清形势,只知大放厥词,于事无补。然毕竟是盟友,不方便反驳,故而转头问起陈新甲。

    “唉!文弱兄,此事委实不易决断。

    张献忠若起而复反,则便验证秦督之言正确,也把您推至风头浪尖。

    若是不反,一时间,您也不能拿他如何?毕竟谁也不能担保张献忠今后会如何行事?

    总之,说来说去,此子占据主动。”

    陈新甲能做到兵部尚书,眼光不缺,才具也有,分析透彻入理,令人叹服!

    可也正因为如此,杨嗣昌脸色愈发难看。

    陈新甲能看到想到的,他自然也明白。可以说,在此事上,他们的看法如出一辙。

    同时,从传回来消息反馈,形式不容乐观。杨嗣昌明白张献忠靠不住,随时有可能重新反叛。

    张献忠在谷城、罗汝才在郧阳,虽然分别接受了熊文灿的“招抚”。

    但受“招抚”后,张献忠拒绝接受改编和调遣,不接受官衔,保持独立性。

    他把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郊,分四营,各设一员大将率领。

    在休整期间,集草屯粮,打造军器,招兵买马,训练士卒。

    明显是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。

    “从长远计,此时建奴败退,铲除张献忠正是时候。

    文弱兄不妨顺水推舟应承下来,如此,今后不管张献忠如何做,都牵连不了您。

    再者,当初天子顾全大局,听从您的建议,接受招降张献忠。

    然则,天子心中有刺啊!”

    见杨嗣昌左右为难,陈新甲小心给出自己的建议。

    “新甲言之有理!明日吾便进宫向天子建言,附议卢建斗。”

    听完陈新甲的话,杨嗣昌悚然而惊。自己怎么把这一茬给忘了,立马不敢再有丝毫犹豫,沉声应道。

    崇祯八年,各路叛军被大明官军围困于河南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