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九节 浅议和谈-《铁血铸新明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  若要议和成功,必须要有坚定明确的主张,并拿出有说服力的理论、创造一种良好的舆论范围。

      同时更需要一个敢于负责的领导人,以制定出全盘的方针及实施计划。

      恰恰相反,这些基本条件,大明一个都不具备。

      不具备也就算了,最重要的还是崇祯皇帝暖味迟疑、出尔反尔的态度。

      秦浩明虽然对历史上杨嗣昌害死卢象升一事耿耿于怀,但事情一分为二,在议和的事情和制定策略的长远目光上,他还是相当敬佩!

      杨嗣昌明知议和将背上千古骂名,但他曾言:“人不肯居其名而臣居之,人不肯担其责而臣担之”。

      更有“千见万见归于体国之见,千言万言尽其体国之言”。

      包括陈新甲,当议和之事暴露后,举朝群起而攻之,皇帝下严旨之时,却“不引罪,反自诩其功”。

      可以说,在对待大明国体的事情上,他们无愧于大明。

      至少比那些对议和多以局外人自居,“事成则分其功,事败则委之”,抱明哲保身的投机者强上百倍。

      “其实此事有赖于陛下圣心独断,和主战之臣分析透彻。

      若还有不明白事理之人,不妨令其暂时退出朝局,等待局势平稳再起复也不迟。

      而我大明一手迅速和建奴签订和谈协议,一手调集大军争取尽快扑灭李自成、张献忠等反贼。

      同时发展民生民计,稳定民心方为正理。”

      秦浩明违背不了自己的良心,目光清澈平和迎上崇祯诧异的眼神,替杨嗣昌辩解。

      有些事情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,无关乎个人感情。

      “那你又为何鼓动卢爱卿歼灭万余鞑虏,跟你现在所说的岂不自相矛盾?”

      崇祯双手架在龙椅椅肩,有些玩味的紧紧盯着秦浩明,嘴里不疾不徐朝他问道。

      PS:感谢书友起点1荣誉会员打赏,不胜感激!今天还有一更,敬请赏鉴!故土难离敬上!


    第(3/3)页